中医护肾之秋分篇
秋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。自古以来就有“春分秋分昼夜平分”的谚语。从秋分开始,白天逐渐变短,黑夜变长(直到冬至达到夜最长昼最短);昼夜温差逐渐增大,范围将高于10℃;气温一天天下降,一天比一天冷,逐渐进入深秋季节。
从秋分开始,白天热,晚上凉。当人们进行日常活动时,他们很容易生病,因为他们的身体不适应气候变化。黄帝内经说:“圣人不治病,治未病,治乱,治乱”。立秋之际,植物壮根素们应该开始照顾自己的身体,预防疾病,秋分是秋天照顾自己的重要季节。
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,人们在养生时也要遵循阴阳平衡的规律。《苏文通奇天论》说:“阴为静,阳为秘,灵为治”。保持体内阴阳秘密的关键是要及时。按照素问大论,要仔细观察阴阳的位置,这样才能平衡周期,阴阳的位置不应该有偏差。
俗话说:“补药不如补药。”在饮食调养方面,要以阴阳平衡为出发点。《苏文古天真论》说:“知道者,法以阴阳为基,和以术数为基,而饮食则克制。”因人、因时、因地、因病而异辨证饮食,也是避免过早衰老、保证身体正气旺盛的重要条件之一。
饮食调理
1、润肺
秋天容易干燥。秋分前有余热,故多见于暖燥;秋分过后,气温逐渐下降,寒冷越来越重,所以更加凉爽干燥。肺主秋,肾主冬,属水。肺是水的来源,肾是水的主要器官;肾主呼吸,肺主气,水能生金。因此,肺和肾的阴阳相互生长和滋养。金水大法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肺肾阴虚的方法。
“润燥”是秋分养生的重中之重。《论藏气之法》说:“肺欲收,宜食酸急收之,用酸补之,而泻之。”秋天很容易收获,但不分散。在饮食调养方面,可以多吃酸味少吃辣味,配合甜润的产品,满足秋收的方式。《苏文大论·四气调神》说:“阳在春夏养,阴在秋冬养。”酸能敛肺气,酸甘能转阴养阴津;而辛散,发散肺气。所以要少吃葱、姜、蒜、韭菜、辣椒等刺激性的东西,适当多吃一些酸甜的果蔬,如白萝卜、梨、石榴、葡萄、柿子、甘蔗、莲藕、百合、银耳、蜂蜜、奶制品等,以润肺养阴、清燥。
2、健脾
秋分养生除了润肺之外,首先要健脾,因为脾胃的功能在肾脏中起着很大的作用。脾胃代谢血液,故为后天之本,肾藏先天之精,故为先天之本。两者相互孕育、相互促进。脾肾相关疾病证治要义[1]提出“脾病传肾,肾病传脾”、“肾病从脾论治”等相关观点。如果脾胃功能失调,后天不能滋养先天,从而诱发或加重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症状。
此外,在夏天,人们吃太多冷的东西,再加上夏天湿气重,容易困住脾胃。这些条件应该在秋天得到改善。所以秋分要适度吃一些健脾和胃的食物,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。比如山药归肺、脾、肾三经,是健脾养胃的重要饮食。此外,还具有补肾涩精、生津益肺的功效。此外,粥可以得到更好的效果,粥可以和胃健脾润燥。
3、滋肾
肾是五脏阴阳之根,生命之源。在养生防病方面,中医应以肾为本。秋分一般需要提前补肾。只有补肾养精,才能轻松抵御冬天的冷空气,也就是所谓的“体内有真阳,伴植物壮根素度过寒冬。”比如在秋季,哮喘在老年人和儿童中特别容易发作,这是肾虚的表现。
有许多食物可以补肾
板栗是补肾的好产品。据《本草纲目》记载,板栗治肾虚,腰腿无力。前进食谱还说栗子是肾的果实。此外,板栗还有健脾和胃、益气壮腰、强筋止血、消肿强心的作用。黑色食物也可以说是补肾精的黄金食物。除了黑芝麻、黑木耳、黑米、黑豆等黑色食物外,秋分还可以多吃核桃、枸杞、莲子、雪耳、太子参等健脾补肾的食物。
穴位保健也是养肾的重要方法
1、蹭命门/砸命门:
两掌分别放在腰部命门穴处,来回摩挲,直至有热感;或者两个空拳,敲击生命之门,早晚各200次左右。根据张景岳的“以翼喻经”,生命之门始终由两个肾主宰,两个肾都属于生命之门。“命门是补肾壮阳的重要穴位,对肾虚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有很好的疗效。对中老年人也有补肾固本、温肾壮阳、补肾益气、延缓衰老的作用。
2、足部按摩:
中医认为涌泉穴直接通向肾经,而脚中心的足泉穴法是浊气减少的地方。经常按摩涌泉穴,能益精益肾,强身健体,防止早衰,疏肝明目,促进睡眠
以上是秋分养生要点。希望你能在这个秋高气爽的秋天养好阳气,为迎接寒冷的冬天打下坚实的健康基础!
本文链接:http://4gsg.cn/post/2642.html
转载声明:本站发布文章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本站文章请注明文章来源!
网友评论